主席的八字 从50岁到82岁 毛主席究竟怎样过生日?

小编 23 0

从50岁到82岁 毛主席究竟怎样过生日?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无暇于个人生活,更不必谈过生日了。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可是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这时候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似乎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日,但他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只是在每年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友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珍馐美味,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跪拜祝寿之类的旧俗。而毛泽东的生日也不是年年都过,过法也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具有鲜明的“毛氏”特征,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50岁生日:拒绝做寿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于是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借以宣传毛泽东思想。这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这是毛泽东1910年离开故乡以来,第一次遇到“生日问题”。

然而,当毛泽东看了凯丰来信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经过认真考虑,毛泽东在4月22日给凯丰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在这封信中,针对凯丰所言“宣传毛泽东思想”问题,他说:“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尚没有成熟。”

毛泽东对做寿之事明确拒绝,所以到了12月26日,延安各界都没有什么祝寿之类的举动。

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拒绝为自己做寿,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都用书信、题词和其它形式热情祝寿。他还邀请住地枣园村24位年过60的老人赴宴,为他们集体祝寿。

59岁生日:请来一个人,同吃清汤面

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一醒来就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和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却多了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半杯葡萄酒。这种吃法,王鹤滨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一饮而尽。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吃饭的因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也一饮而尽。毛泽东又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鹤滨急忙接过毛泽东手里的碗,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

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鹤滨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这话是针对一位工作人员前几天的话说的。当时,毛泽东听了“祝您万寿无疆”的话后说:“这是屁话,哪有活一万岁的?”稍停,又说:“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这时,王鹤滨想起前几天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曾请示:“主席,兄弟党和外国首脑发来的祝寿电报怎么办?”毛泽东当即明确回答:“收下来,都不见报。”还补充说:“如果人家要问,为什么没有在报上发表他们的电文,就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习惯。”

毛泽东的59岁寿辰,就这样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简单吃了一顿清汤面度过了。

60岁生日:过了两次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党中央收到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热烈祝贺毛泽东60大寿。毛泽东决定,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可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他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4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没有他的亲属。当天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这是建国后毛泽东首次来杭州,此后又多次来到这里,杭州成为除北京外毛泽东住的时间最长的城市,而毛泽东每次来都说“又到家了”,他把杭州视作第二故乡。毛泽东这次来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半月,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毛泽东住下后,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主席不愿意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意到话不到,免得主席不高兴。浙江省委立即去筹备。12月30日晚,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祝华诞。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毛泽东敬酒,他高兴地一一回敬。毛泽东平时很少喝酒,那晚却喝了不少。酒宴最后,毛泽东面前还有4杯斟满的茅台酒没有喝光,他就冲王芳说:“你喝了吧,别浪费。”王芳遵命,一扫而光。

69岁生日:作诗设家宴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生日,他比较看重这个生日。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紧张的。因为中苏两党积累下来的政治分歧和矛盾经过一段缓和之后,1962年底又紧张起来。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在苏共的指挥下发声明,作决议,结伙攻击中国共产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冷静地观察动态,分析情况,谋划对策,布署论战。论战文章的观点、题目、思路,以及发表方式、时间,都是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投入了许多精力。此外,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趁机疯狂地反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迎来了他的69岁生日。酷爱诗词的毛泽东把这一阶段蓄积在心中的思想情感,以诗的形式喷发出来。这天,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可以想象,当毛泽东写完这首诗时,一定是壮怀激烈,豪情满怀。

其实,这次生日毛泽东是当作70岁(虚岁)生日过的,这是中国旧时计岁的习惯。他向来对自己的生日漠然,但这次却不同。也许是想到了“古稀”之年,是大寿,所以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家庭寿宴,这是前所未有的。

生日这天,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参加寿宴的除了毛泽东的亲属之外,他还邀请了4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3位是他的湖南老乡:章士钊、程潜、王季范,另一位是叶恭绰。毛泽东考虑到这些朋友年事已高,所以发请柬时关照,每位来客可以带一位子女来。章士钊带了女儿章含之,程潜带了长女,王季范带了孙女王海容。毛泽东同4位老人同席,晚辈则与他的亲属一桌。饭前,毛泽东同4位老人谈笑风生,谈古论今。他还问到客人晚辈的生活、工作情况。当他听说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时,风趣地说:“年纪不大,硬是老师哩!”接着说:“你来教我英语行不行?”章含之忙说:“我的英语水平低,不敢教主席。”毛泽东哈哈大笑说:“怕什么,我的水平很低。”寿宴一个多星期后,章含之去教毛泽东学英语,每周一次。

70岁生日:办了一次“像样”的家庭寿宴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从12月25日下午开始,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就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准备一些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做一桌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12月26日,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就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晚上7时,宴会正式开始。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庆贺。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相留念。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说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他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都来看他,毛泽东显得很高兴。饭后,他还特意穿了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一起照相留念。

71岁生日:规模最隆重的一次生日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这次生日过得很特别,是应大区书记们的要求,他自掏腰包,不让子女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的小餐厅请了30多人吃饭,规模算是“空前绝后”了。

在12月2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与刘少奇就“四清”的性质问题发生了争论,几天后就是毛泽东71岁生日。几位大区书记想通过某种方式,缓解会上的紧张气氛,就鼓动陶铸劝毛泽东在生日那天请客。毛泽东说,以前有规定,中央领导人不做寿。陶铸说,不是做寿,就是要你拿稿费请客。毛泽东只好说:“你们都要我请客,那我就请吧。”

参加12月26日晚宴的名单是毛泽东亲自定的,有中央领导同志、各大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少数部长、劳模、科学家。领导人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贺龙、薄一波、陆定一、彭真、邓颖超、曾志等;劳模有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等;科学家有钱学森等。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安排几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与毛泽东同坐主桌。

当天,毛泽东到得比较晚,他一进来,大家起立鼓掌。坐定后,毛泽东宣布说:“今天既不是请客,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四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有些人一摸到点东西就翘尾巴,这不好。摸到一点东西不要翘尾巴,摸到两点三点也不要翘……现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刚开始,有人翘了尾巴怎么样呢?我没有蹲点,没有发言权也要说,错了,大家批评。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说我是‘教条主义’,就算‘教条主义’吧。‘教条主义’什么时候变?一万年也变不了。我们写文章打仗,不会死人的。”毛泽东挨个问了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的情况后,说:“像大学里那些书,越读越蠢。《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越读越蠢。我的孩子就是的,一个已经下农村了。今天我没有请他们吃饭,他们不够资格。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

开始上菜了,因为是分餐制,所以每道菜装在一个小搪瓷盘中。第一盘先端给了董加耕,董加耕礼貌地让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说:“谢谢!”他又对董加耕说:“你年轻,是从农村来的,多吃一点。”毛泽东又问他:“你是哪里人?”董加耕说:“江苏盐城人。”“你是苏北盐城人,知道盐城有‘两乔’吗?”董加耕猛一愣,心里想:我们那里是水乡,桥很多,怎么说只有‘两桥’呢?他一时没有听懂这问话的含意,只是盯着毛泽东不答。毛泽东知道董加耕没听懂,便提示说:“‘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董加耕一下子想了起来,便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他们是我的同乡胡乔木、乔冠华。”毛泽东高兴地笑起来。

据参加这次宴会的薄一波回忆说,毛泽东批评把“社教”运动的性质说成是“四清”与“四不清”,并指出党内外矛盾交叉的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当他谈到党内产生修主主义的危险时,“席间鸦雀无声”。

最后一个生日:面条全碎在锅里

197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一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人也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居室立刻传出了欢笑声。

这次生日,餐桌上也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负责毛泽东生活事务的吴连登给田树滨师傅打电话的时候,田师傅正在电话机边守着。田树滨是中南海的面点师傅,面食点心做得特别好。毛泽东生日的长寿面,每次都是他擀的。田师傅接起电话说:“哟,你现在才来电话,今天是主席生日,我一直守在电话旁边哩。”吴连登说:“你过来吧。”田师傅拿上厨具来到毛泽东的厨房。没多久,毛泽东说要吃饭。田师傅把面条下入沸滚的锅里,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条全碎了,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是整的。这一幕惊呆了毛泽东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和吴连登。田师傅流着泪说:“不得了了!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面条。”吴连登也感觉到十分意外,他暗想:面条碎在锅里,这是天意,还是巧合?说不出是什么道理,但这的确是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发生的事。

毛泽东吃饭的时间短,菜又不多,只等吃寿面。再擀面条肯定来不及了,吴连登当即决定:煮挂面。几十年后吴连登说:“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这顿生日饭,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他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吃的时候,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不让别人帮忙。

毛泽东的这个生日,金日成送来了朝鲜的大苹果表示祝贺。这些苹果,装在竹制的圆形果篮里,篮子的把上缀着两个红色缎带,上面有金日成用朝文亲笔写的“祝毛泽东主席长寿”几个字。毛泽东见了老朋友送的礼物,自然高兴。他拿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端详片刻,然后对身边的人员说:“这苹果,留下两个,其它的你们分着吃吧。”在分享中,毛泽东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

毛主席防疫“八字诀”:一不麻痹,二不惊恐!——赵新月读史札记

毛主席防疫“八字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赵新月读史札记

作者:赵新月

(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闭门看电视。看CCTV科教频道纪录片《伟大胜利》第十集有一段视频,讲述了一段耸人听闻的故事:为了扭转朝鲜战场被动局面,美军实施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把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变成细菌武器的试验场。1952年1月28日,志愿军在朝鲜伊川东南的一些地区陆续发现美军飞机撒布的大量带有细菌的小动物和昆虫。化验证明,这些小动物、昆虫带有鼠疫、霍乱及其他传染病菌。之后,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朝鲜北部发现带有鼠疫杆菌、霍乱弧菌或其他病菌的小动物、昆虫达数百次之多,带菌昆虫的密度,有时高达每平方米1千多只。1952年2月29日至3月26日,美军先后以军用飞机85批、438架次,向我丹东地区投掷细菌弹。朝鲜安州郡一个600人的村子,就有50人被细菌传染患了鼠疫,其中有36人死亡。3月份,在志愿军中患鼠疫者16人,患脑炎与脑膜炎者44人,患其他急性病症者43人,有36人死亡。

当毛主席和周总理接到报告后立即研究对策,果断行动,成功粉碎了这场美军发动的细菌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何应对?中央号召要有两种正确心态:一不麻痹,二不惊恐 。“现在的重要问题是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钟的时间,进行细菌散布区的清毒和隔离,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但在部队中则亦应特别注意不要造成惊慌和恐怖”。

回顾那段历史,毛主席的防疫策略体现为八个字——

一、警——保持高度警惕。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注意到,早在1949年,中苏两国就十分清楚和警惕美国正在搞细菌战研究。《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0日第2版发表苏联生物科学博士斯托拉托夫在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会上演讲词,其中有段话是这样讲的:“美国帝国主义者想利用生物学发明大量屠杀人类的新工具。大家都知道,美帝国主义者正在尽力准备细菌战争。但是,就在这一方面,苏联也用它的有力量的生物科学对抗帝国主义强盗们。在苏联,生物科学首先是作为一种目的在尽量帮助农业、提高收成、提高牲畜繁殖率的科学来发展的。”接着,《人民日报》1949年11月7日第2版刊登郭沫若于中苏友好月刊创刊号发表的论文,题为《十月革命,普天同庆》。其中有段话这样讲道:“请想想看,美帝国主义除了拿原子弹来恐骇一些神经衰弱者之外,不是还在明目张胆鼓吹,要用细菌战来消除华尔街的反对者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图书馆看看这两篇文章。由此可见,对于美军细菌战的图谋,我们早有警惕,所以朝鲜战场上一出现细菌武器,当即被志愿军警觉地发现。

二、联——联合国际力量。 发现美军实施细菌战后,中朝立即通过苏联帮助,组成由中国的钱三强、英国的李约瑟、巴西的贝崇亚教授及其夫人、法国的马戴尔、瑞典的安德琳、意大利的葛抗求西和欧利佛、苏联的可华斯基和茹科夫及维勒尼科夫等人组成的调查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到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出具报告,从事实和学理上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三、证——搜集如山铁证。 除了国际专家调查组的证据,在东北民众和朝鲜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千方百计搜集直接证据和旁系证据。当代学者、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张华在《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实施细菌战的证据》一文中有专门总结分析,比如美国在朝鲜战争前夕和期间具备实施细菌战的能力和动机、美国利用日本原细菌战人员协助美军实施细菌战 ,美国在日本拥有细菌战部队和基地,朝鲜战争中的细菌战明显袭用731细菌战技术和方法。所有这些,也是当时我们着力搜集的目标和证据。

四、分——分化瓦解美军。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击落美军战机330架,击伤95架,俘虏了不少美军飞行员,其中有的被俘美国飞行员就曾经驾驶飞机“投毒”,通过做他们的工作,这些美军飞行员对他们的细菌战行径表示忏悔,并写出供词认罪。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读周广双《正义绞索:挫败美帝细菌战阴谋》一书,看其间披露了很多美军供词。其中,一位名叫奎恩的空军中尉,详细交代了细菌战培训和投毒细节,比如,美军培养的带菌昆虫,早已经繁衍了好多代,能够适应极寒冷的天气,读来让人毛骨悚然。

五、斗——针锋相对斗争。 把美军发动细菌战的罪行晓谕天下。1952年2月24日,郭沫若致电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约里奥·居里,控诉美军细菌战的罪行,许多国家和人民也纷纷发表声明或举行集会,谴责美军的行为。1952年3月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严惩滥炸我东北和撒布细菌的美国凶手》。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发表了《严重抗议美国政府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中国人民、侵犯中国领土的声明》。声明指出:“对于美帝国主义这一无耻阴谋和罪恶行为,中国人民是有决心也必然要将其粉碎的。”在联合国和全世界,美军的细菌战激起了极大公愤,使美国完全陷于世界人民的声讨当中。4月28日,“细菌将军”李奇微下台,美军的细菌战遭到失败。

六、防——动员全民防御。 为彻底粉碎美帝细菌战争,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迅速掀起群众性"除四害运动"。毛主席为此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这场运动让中国人民开始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七、忍——顾全大局。 朝鲜战争最后的谈判,中朝两国对美国发动细菌战虽然义愤填膺,但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释放了认罪招供的美军飞行员,同时在谈判桌上没有提及美国的细菌战,为的是朝鲜和平与世界和平。但这并不表明美国就此会“罢手”,更不表明我们的正义斗争会停歇。

八、铭——永远铭记历史。 还是那句话,历史之所以不能忘记,就在于它常常会重演。1953年8月3日,毛主席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挥毫写下了八个大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毛主席的题词,永远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千万不能忘。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重温毛主席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赵新月读史笔记

重温毛主席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赵新月读史笔记

上图:本文作者、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

上图:赵新月在西柏坡

(赵新月,字盈之,一介书生,西柏坡学创立者,中共党员,河北作协会员、美协会员、书协会员,党史研究专家,特型演员,广播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劳动关系研究专家。主要著作:《西柏坡来电》、《你来西柏坡看什么》、《大西柏坡赋》、《开国第一城》、《西柏坡学发凡》、《画家书法八大家》、《悯生论——主持人书简》等,主演《赶考》、《平津战役》等影视剧舞台剧,信仰马恩列斯毛,研究文史哲经艺)

相关问答

八字 宪法是那八个字?

八字宪法是毛主席给农业发展制定的指导方针,包括八个方面的要求“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是毛主席给农业发展制定的指导方针,包括八个方...

公历1893年12月26日的年月日干支?

公历1893年12月26日是农历的癸已年,甲子月,丁酉日,这个命局,丁火生在子月身弱,有甲木贴身相生为佳,年干癸水生月干甲木,甲木又坐地支子水,用神得力,头脑...公...

1893年年历?

1893年公元1893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农历癸巳年(蛇年),无闰月,共354天。1893年10月17日台北地震,震坏若干房屋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

这是毛 主席 写的吗?

谢谢你的邀请。问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写的吗?我想你肯定是青年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全国所有共产党的中心党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除了悬掛国...

1893年11月26号是农历哪天?

答:是(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他在童年时代其父母也为...

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要点有哪些?

玉米在我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提高玉米的产量、质量,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还可以对其深加工,增加经济附加值。我们这可用耕地不是很多,不...

不违农时,因地制宜谁说的?

孟子不违农时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

如何立体种植可让有限的土地(比如三亩)创造最大的收益?

答:一亩顶三亩不太可能,一亩顶二亩多还是有可能的,例如:三作三收模式。什么是三作三收模式呢?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六十年代以前,我们这里吃不饱穿不暖...答:...

生肖蛇是怎样的人,喜欢交友吗?

我家有男女蛇三个,两个女蛇性格相差很大,男女蛇之间的差别更是天差地别。男蛇不喜欢交流,喜欢独处,不擅长表达,但人心地善良,外冷内热,显得不太合群。我...这...

为什么现在的农民大多数都认为,多施肥,买好肥,就能使粮食高产?

多施肥、买好肥是丰收的的主要因素,但离了其它因素,你将颗粒无收。毛主席说过的农业八字宪法至今仍适用。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这八项都做到了,...

 儒意欣欣影业  校园广播系统